大廣海灣經濟區發展潛力巨大。
今年1月,深江高速江門段全線通車,銀洲湖特大橋是關鍵控制性工程。
江門正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圖為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
如今,廣闊的鄉村大地上,發展活力正不斷激發。圖為風光秀麗的古勞水鄉。
江門山海環抱、綠水綿延、生態優越、資源豐富。圖為美麗的錦江水庫。
江門市安全應急產業園。
臺山青蟹聞名遐邇。
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
江門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圖為江門體育中心及周邊風貌。
臺山汽車零部件產業園。 園區供圖
廣東科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省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其生產的高速數控雕銑機是代表產品。
今天是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隆重開幕的日子。
在全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之際,江門迎來了盛會的舉辦。此時,江門正在奮力構建新時代僑都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僑鄉大地上高質量發展熱潮奔涌,新興產業項目產品下線,交通設施加快建設,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人文魅力愈發彰顯……
鄉訊、鄉音、鄉親在此匯聚,我們同根、同心、同行。
同心同行齊圓夢,共享共贏創未來。如今的江門,特色優勢越來越凸顯、前進步伐越來越堅定、發展動能越來越充沛,為廣大僑商在此創新創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和更多新機遇。江門也將保持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勢頭,砥礪奮進,為建設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發揮僑優勢、匯聚僑力量、做好僑文章。
文/圖 趙可義 黎禹君 陳敏銳 畢松杰 皇智堯 林立竣 凌雪敏 周華東 郭永樂
人文 三張名片 星光熠熠
人杰地靈,物華天寶。江門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哺育了明代大儒陳白沙、維新先驅梁啟超、“中國航空之父”馮如等名家。獨特的僑鄉文化、江門籍院士以及豐富的影視資源,成為三張閃亮的名片。
江門是中國著名僑鄉,也是全國少有、廣東唯一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兩項世界遺產的城市。
近年來,江門在城市更新上,注重挖掘和保護歷史文化,既彰顯了一方情懷、傳承歷史文脈,又提升了創新文化產品供給、培育地方發展的新動能,擦亮僑鄉文化的金字招牌。
從江門新會走出去的梁啟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家、學者,貫穿了維新變法、五四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既是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巨大的人物,又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術大師。
今年是梁啟超先生誕辰150周年,江門專門策劃舉辦了“梁啟超與中華民族”專題報告會、“前哲垂范 文津日新”——梁啟超誕辰150周年座談活動等十大活動,持續擦亮啟超故里城市名片。
與梁啟超故居紀念館相隔15公里的陳白沙紀念館,濃縮了陳白沙這位嶺南鴻儒的生平和藝術、教育、儒學成就,成為江門乃至周邊居民了解國學文化的窗口。
事實上,江門自古以來就崇文重教:恩平歇馬舉人村遠近聞名;臺山白沙鎮西村是著名的博士村,近50名博士從該村走出。
崇文重教的傳統奠定了江門“院士之鄉”的精神基礎。據不完全統計,祖籍江門的院士有34位之多,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當前,江門已與國內外五邑籍院士建立日常溝通聯絡機制,充分發揮江門籍院士人數多和現有院士工作站的優勢,推動本土科技創新發展。
影視資源方面,江門也是南粵大地不可多得的“天然攝影棚”。電視劇《狂飆》深受全國觀眾喜愛,江門也迎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今年以來,影視作品《怒火12小時》《不可告人》《讀心神探》等陸續在江門開機拍攝。據不完全統計,僅“十三五”期間,就有超過20個劇組來江門取景拍攝?!蹲屪訌楋w》《一代宗師》《親愛的》《除暴》等影視作品,都把江門作為主要拍攝地。
除了備受青睞的“天然攝影棚”,江門發展影視產業還有悠久的人文底蘊加持。據不完全統計,祖籍江門的港澳影視娛樂明星有120多位,如劉德華、周潤發、梁朝偉等。
可以說,江門籍的影視界人士是中國電影發展歷史重要參與者、推動者,他們當中有許多電影制作人才、表演人才和電影行業管理者。祖籍江門的藝術工作者拍攝、出演的影視劇精彩紛呈,在江門地區取景拍攝的影視劇豐富多彩。
區位 通江達海 承東啟西
1920年,臺山籍華僑陳宜禧主導修建的新寧鐵路全線通車,成為中國第一條完全自主修筑的民營鐵路,拉開僑鄉人民“鐵路夢”序幕。2020年,江門時隔百年后正式建成運營珠江西岸最大軌道交通樞紐——江門站,書寫“珠西樞紐”時代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門完成交通投資近1600億元,“高光時刻”不斷:開通廣東第四大軌道交通樞紐江門站,全面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深江鐵路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將把深圳、東莞、廣州、中山、江門這5座大灣區城市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黃茅??绾Mǖ滥壳敖ㄔO順利,將成為港珠澳大橋西拓重要通道;分期建成江門高新區公共碼頭,打造華南地區最大的內河智慧碼頭……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擁有通江達海、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
立足新時代,軌道上的“江門號”全速前進。既有的江湛鐵路、廣珠城際、廣珠鐵路,加快建設的深江鐵路、珠肇高鐵和規劃中的深南高鐵、廣佛江珠城際等軌道交通線將在江門站交匯,開啟大灣區面向粵西乃至大西南的“輻射之門”。
深江鐵路在深圳北站與廣深港高鐵銜接,直通深港,通車后走完全程最快只需40分鐘,深圳與江門的時空距離也將大大拉近。珠肇高鐵與廣中珠澳高鐵鶴洲至橫琴段貫通,連接珠澳,是廣東省自主投資建設管理的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地方鐵路,將實現珠江東西兩岸與西南地區的快速聯系。廣佛江珠城際計劃今年動工,通車后江門將對接廣州都市圈城際網,實現30分鐘到達佛山、40分鐘到達廣州市區。
隨著一條條“重磅線路”從施工圖變成實景圖,江門站進一步融入全國高速鐵路網,樞紐地位和始發功能更上一層樓。近年來,江門站陸續開通廣州、成都、昆明方向始發列車,旅客可在江門站乘車前往廣州、武漢、成都、濟南、鄭州、長沙、石家莊、昆明、南寧等9個省會以及深圳、汕頭、佛山、韶關、郴州、桂林等20余個城市。
珠江口兩岸,計劃于2024年建成通車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同樣與江門息息相關。1月12日,深江高速江門段全線通車,途經新會、臺山、開平、恩平等。深江高速全線通車后,從江門中心城區前往深圳只需1個小時,比原來縮短1.5個小時,有力推動江門深度融入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
資源 生態優越 要素富集
江門山海環抱、綠水綿延、生態優越、資源豐富,不僅是僑鄉,也是發展新引擎。獨特豐富的僑務資源、宜居宜業的生活生產環境、充沛的技術技能人才供給,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森林資源、海洋資源、電能源等特色資源互相呼應的生態系統,為活力十足的江門城市建設提供了支撐和基礎,也蘊藏著發展新機遇。
山水相擁向未來??v覽僑鄉大地,江門土地資源豐富。從發展條件上看,江門陸地面積約占大灣區城市群總面積的1/6,國土開發強度僅為11.48%。大量未開發的優質土地可以支撐項目落地,也增強了城市的可塑性。
當前,江門正規劃建設面積達1395平方公里的大型產業集聚區,這是廣東省新一輪布局面積最大、可連片大規模開發的產業集聚區,可為大灣區新一輪大發展、再造一個新廣東提供廣闊空間。
與此同時,江門電力資源同樣豐富,大廣海灣經濟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能源保障基地,擁有512萬千瓦的國能臺電和350萬千瓦的臺山核電,能為大灣區經濟發展注入動能。
此外,江門作為廣東海洋大市,擁有豐富的海島、港灣、灘涂、旅游、漁業、海洋能等資源,組合優勢明顯,發展海洋經濟潛力巨大。全市海域面積達4880.47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409.1公里,約占全省的1/10;共有海島352個(含赤鼻島),數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上川島、下川島分別是全省第二、第六大島,雙雙入選廣東省“十大美麗海島”。海岸帶分布著海水溫泉、紅樹林濕地、沙灘等自然風光,及海上絲綢之路遺跡、海防遺跡、華僑出洋遺跡、華僑古村等歷史文化景觀。
堅持制造業當家的江門,正聚焦高質量發展,培育更多職業技能人才。大力推進教育陣地提檔升級,投資38億元推動江門市技師學院、新會技師學院、臺山市技工學校(廣東廚藝技工學校)3所技工院校建設新校區。在教育實踐方面,政校企攜手開展“訂單式”育才,聚焦新能源電池、石化新材料、生物醫藥、軌道交通、智能裝備、船舶與海工裝備等15條產業鏈,著力培育掌握現代科學技術、適應區域產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產業 賽道齊備 尖兵就位
如今,在廣東制造業版圖中,江門是廣東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布局城市,更是承擔發展其中8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任務的核心城市。在《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全省僅有廣州、深圳、佛山、江門4座城市被全部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相中”。
今天的江門,摩托車、造紙、印刷、金屬制品、紡織服裝等傳統優勢產業正以創新轉型為突破口鑄造新的輝煌;中創新航、隆基綠能等一批新興產業龍頭項目相繼落戶,新能源電池、硅能源產業鏈進入快速增長賽道。
4月21日,廣東(江門)硅能源產業基地隆基園區動工,該項目是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華南地區的第一個制造基地、區域中心級項目,將打造一個規格高、技術新、規模大的全新光伏組件制造示范基地。
4月23日,中創新航江門基地一期項目產品下線,其全球獨創的“One—Stop Bettery”系列產品,可續航1000多公里,標志著“江門制造”動力電池正式亮相。
兩大新能源產業“巨頭”相繼在江門傳出喜訊,這是在廣東吹響高質量發展號角的背景下,江門搶抓產業發展新周期,開辟硅能源、新能源電池、新型儲能等產業新賽道,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取得階段性成果的縮影。
當前,江門已成為廣東省新能源電池核心原材料的生產基地,正極材料的研發及生產能力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聚集了包括中創新航、芳源股份、海目星等在內的一大批實力雄厚的企業。
同時,江門正加快建設廣東(江門)硅能源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硅能源材料、器件、模組、終端應用等產業。目前,江門從事光伏組件及相關部件制造、光伏發電及儲能材料的企業超300家,年產值超240億元,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光伏玻璃—電池片—膠膜—背板”產業鏈。
今天的江門,正以“新”求“進”,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價值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今年一季度,江門新興產業表現十分亮眼,硅能源、船舶與海工裝備、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4條產業鏈分別增長86.9%、26.3%、19.6%、19.2%。
與此同時,江門傳統優勢產業也通過數字化轉型升級,一改原來“高能耗”“勞動密集型”形象。這樣的現象不僅在以維達紙業為代表的江門造紙產業中興起,也延伸到了五金不銹鋼、小家電、摩托車等傳統產業之中。2022年,我市新增5個國家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或案例、3個省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
平臺 謀好一域 助力全局
高水平發展平臺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只有大平臺,才能承載大項目、培育大企業、形成大產業。江門高度重視平臺整合提升工作,以謀好一域、助力全局的格局,大力推進園區布局由分散式向集約式轉變、產業平臺由大眾化向特色化轉變,推動園區、科技、國資“大平臺”提級賦能。
近年來,江門深入推進“園區再造”工程,打造綠色低碳、智慧高效、產業協同、宜業宜居的國際一流現代化產業集聚區,繪制了一幅大型產業集聚區北、東、南三大組團齊驅并進的壯闊藍圖。
2022年,江門大型產業集聚區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3301.72億元,完成規上工業增加值824.37億元,對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57%,多項指標全省第一,成為江門制造業發展名副其實的主戰場。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也加速推進。
2021年12月,我市瞄準“雙碳”發展機遇,攜手香港科技大學建立江門雙碳實驗室,全力創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省實驗室,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9+N”體系9個分中心之一。目前,實驗室首批50余名核心科研人才進駐并開展科研工作;國能氫能(低碳)研究中心、航天科工深圳工研院、新能源電池低碳研究中心等近10家科研機構進駐;吸引隆基綠能、中創新航等一批“雙碳”領域頭部企業落戶,牽引總投資達508億元的25個“雙碳”重大產業化項目落地。
布局安全應急產業,是一場通向未來的戰略性產業之戰,更離不開科技力量的支撐。江門積極謀劃推動安全應急產業發展,并以高新區(江海區)為核心區,圍繞自然災害、安全事故災難、公共安全等領域應急救援需求,全力打造應急技術裝備與服務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加快形成“安全應急產業園區、應急管理學院、應急科普體驗中心、大灣區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五維一體發展格局。
大科學裝置是推動重大科技創新的利器。江門中微子實驗室從項目立項到啟動建設,再到如今完成探測器不銹鋼主結構和有機玻璃球升降平臺安裝,預計2024年開始運行取數,江門將實現大科學裝置零的突破。
國有企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定器”“壓艙石”。當前,市國資委正全力推進江門發展、交通投資、公用事業三大平臺發展,發揮國企服務我市重大戰略實施的支撐作用,不斷提高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與此同時,江門還推動國有資本布局深度擴展至農業食品、海洋資源、科普傳媒、能源環保、建筑施工等領域,加快組建港口碼頭、海洋資源開發等集團。
營商 市場化 法治化 國際化
江門是僑胞出國“追夢”的出發點,也是他們回國“逐夢”的落腳點。僑資企業選擇落戶江門,不僅因為家鄉情懷,更因為這里高效貼心的營商服務。
近年來,江門不斷深化改革,依托便利華僑華人投資制度改革試點、深圳國際仲裁院江門中心、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江門巡回審判法庭等平臺,用心用情提升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吸引華僑華人回國投資興業。
去年8月,全國首個便利華僑華人投資稅收服務中心在江門正式揭牌,為華僑華人提供稅費政策解讀、辦稅服務指引、復雜涉稅難題處理、涉稅事項法律建議、多語種涉稅業務咨詢辦理等專業服務。同時,江門稅務部門創新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稅務通”涉稅涉費服務“跨境通辦”業務,有效便利華僑華人辦稅繳費。
如今,在江門辦理企業事項,就是一個字,“快”——江門將5個開辦企業事項整合為1個環節受理,全面實行“一網通辦+一窗通辦”,實現了開辦企業“一天辦結”“零成本”。同時,還推出了“證照分離”“一照通行”“住所登記”等系列改革,打出直接取消審批、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審批服務等改革“組合拳”,將多業態經營涉及的多項審批事項與營業執照一次申辦、并聯辦理。
江門積極推進營商環境的法治化建設,守護健康“肌體”。隨著廣州知識產權法院江門巡回審判法庭投入實體運行,江門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駛入“快車道”。江門還采取了多項措施,加強市場秩序監管。其中,通過事中事后監管,探索企業信用分級分類監管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融合應用,有效減少重復檢查、多頭檢查,在提高市場監管效率的同時,也讓監管做到“無事不擾”。
為進一步完善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江門與深圳國際仲裁院共同建立深國仲江門中心。今年3月,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與該中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商事糾紛多元化解、司法保障工作聯動機制建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探索“華僑調解+江門仲裁”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廣東經驗和深江方案。不僅如此,江門還與深圳藍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調解中心合作,共同創建域外法律查明工作機構,加強國際商事糾紛的多元化解。
糧倉 灣區味道 預制有道
南海之濱,沃野流金。江門作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廣東省農業大市,享有“產糧大市”“漁業大市”“中國錦鯉之鄉”“中國陳皮之鄉”等稱號,是大灣區重要的“菜籃子”“米袋子”和“海鮮鋪子”,也是大灣區優質農產品供應的主基地、名副其實的灣區糧倉。
念好“土”字訣,打好“特”字牌。2021年以來,江門著力構建“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鄉村產業體系,出臺三年行動方案,加快陳皮、大米、鰻魚、茶葉、馬岡鵝、禽蛋六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去年,六大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全鏈條總產值達533.9億元。
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江門著力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培育創建“1+13+27”國家、省、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梯隊。推動產業品牌化發展。累計創建“粵字號”農業品牌130個,培育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11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13個,居全省第一。2022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95.20億元,增長7.7%,增速全省第一。
同時,江門冷鏈物流產業也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目前,全市冷庫總庫容超過100萬立方米,擁有大型冷鏈物流企業超30家。
近年來,我市供港澳活豬數量全國占比保持在20%以上。過去一年,江門海關檢疫監管供港澳冰鮮禽2.5萬噸,供港活雞苗占全國80%,供港海捕水產品占香港市場超過80%。
當前,全國都在瞄準預制菜這個萬億級新賽道。2022年,我市搶抓預制菜產業風口機遇,出臺《江門預制菜十二條政策措施》,成立預制菜產業聯盟,加快建設“一園四區”預制菜產業園,發布“江門十二菜”首批僑都預制菜名錄。推動蓬江區預制菜產業園納入全省首批預制菜題材的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共15個投資項目和戰略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動工,計劃總投資超120億元。
目前,全市共有預制菜產業鏈關聯(含凈菜)加工企業588家,冷鏈物流及配送服務企業36家,擁有李錦記、江戶泉、東古等知名預制菜調味包、醬汁包研發生產配套企業。此外,我市不斷推動“僑都預制菜”走出去。據統計,2022年,我市開發上市特色預制菜產品超300款,向國內外銷售“僑都預制菜”6200多噸,銷售額超3000萬美元。
協調 強縣興鎮帶村
區域協調發展,事關區域競爭力的高低,事關高質量發展的成效,事關共同富裕的實現。當前,江門正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積極打造區域平衡發展綜合試驗區,創新形成各縣(市、區)結對協作新格局,不斷把縣鎮村發展的短板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奮力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實踐區。
創新東西部結對,“七”心協力“一盤棋”。近年來,我市積極建立東西部協作聯席會議制度,以“市四套班子領導+市直部門”牽頭掛鉤聯系制度,統籌東西部協作,設立區域平衡發展基金,實行東西部對口協助,推動蓬江、江海與恩平,新會與臺山,鶴山與開平結對并全部簽署對接合作框架協議,大力推進組團式常態化幫扶。
創新結對以來,蓬江—江?!髌浇M發揮蓬江產業園全省健康食品行業“廣東省特色產業園”優勢,推動恩平發展綠色食品加工產業,同時合作共建高新電子信息產業港項目,收益優先用于恩平市22條經濟薄弱村發展,實現互惠共贏;新會—臺山組在先進城市聯合舉辦不同層次的招商推介會,共享深圳駐點招商資源;鶴山—開平組合力打造“一程多站”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游徑,加強對外宣傳推介活動,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建設……
發展壯大鎮域經濟。我市將大力建強中心鎮專業鎮特色鎮,整合縣域產業鏈,打造跨鎮連片組團式產業帶,做大做強鎮域經濟,打造更多全國千強鎮、全省百強鎮,加快實現全市鎮域實力整體躍升。
鄉村是“百千萬工程”的基本單元,也是關乎實施成效的“最小細胞”。我市正統籌鎮村連線成片建設“邑美僑鄉·世遺風韻”、古勞水鄉等7條鄉村振興示范帶,打造一批辨識度高、別具特色的網紅地、打卡點。不斷提升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建設一批紅色美麗僑村,推動農村地區民居、名人故居等文物保護和活化利用。
農民錢袋鼓不鼓,是檢驗區域協調發展成效最直觀的尺子。2021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發文明確把我市列入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專項改革試點,作為全省2個地級市試點之一開展先行探索。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需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我市在生產力水平相對較高的農村,探索出5種實踐模式,分別是股份合作型、公司化運作型、村組聯營型、合作社服務型和產業賦能型。在經濟較薄弱的農村,我市則探索“聯村”抱團發展新模式。
如今,我市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專項改革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在全省率先實現薄弱村100%“摘帽”,經營性收入均達10萬元以上。